清净化城塔采用覆钵式喇嘛塔为中央主塔,经幢式小塔为四隅副塔。设计者有意识地将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的建筑风格融于一体,显示出清代皇帝安抚蒙藏、团结疆域内各民族的意愿。
王南
清净化城塔,亦称“西黄寺塔”,位于北京安定门外黄寺大街北侧的西黄寺内,为北京现存四座金刚宝座塔之一,是清乾隆皇帝为纪念在西黄寺内圆寂的六世班禅所建之衣冠塔,故又称“班禅塔”。该塔精巧地融合了印、藏、汉三种建筑艺术风格。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11月,六世班禅因病圆寂于西黄寺内。为纪念六世班禅,隔年乾隆帝下旨于西黄寺西侧修建清净化城塔与塔院,将班禅六世的衣履、经咒等物安葬于塔内。该塔完工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皇帝亲笔手书二文并刻碑立于塔前两侧,各覆以碑亭一座,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四面各出垂带台阶五级。东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清净化城塔记》碑,螭首龟蚨,碑阳汉满文,碑阴蒙藏文,记述了六世班禅入京的功绩与建塔的意义;西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方首须弥座,同样采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碑阴还刻有阴线刻娑罗树图,均是乾隆皇帝在班禅弥留之际,为其祈寿所亲笔撰写、绘制的。
清净化城塔位于清净化城塔院大殿之后,塔基与大殿间连有一条高台甬道,塔前后各设有一座四柱三楼的汉白玉石牌楼,南面牌楼额曰“慧因最上”,联曰“香界吉云开佛日辉悬恒普照;法轮圆镜转智珠朗印妙同参”。牌楼为仿木结构,额枋间浮雕龙凤纹饰、藏语佛咒及佛教八宝。穿过牌楼门,即见佛塔耸立眼前。
整个塔由两层台基及五座塔组成,汉白玉石砌筑,通高24.82米。第一层台基,平面呈正方形,周围以黄、绿色琉璃砖砌成镂空墙。第二层台基,平面呈二十边形,四角均向内收二折,顶上围以栏杆,南面设台阶直通塔前;阶梯两侧各蹲有一尊玉石辟邪镇守,身有翅膀,昂首吐舌,神形灵动。两层台基合计高约3米多,上建大、小塔五座。
中央主塔为覆钵形的喇嘛塔,高16米,由塔基、塔身及塔刹三部分构成。最下为塔基,双层须弥座,第一层为八角形,束腰每面刻佛教故事,描述释迦牟尼成佛的历程(称“八相图”),精巧细腻、巧夺天工,转角处雕有力士像。上下枋雕刻凤凰。第二层为十字形,上雕满流云和小坐佛像。塔基上承覆钵式塔身,塔身正面辟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旁雕菩萨立像八尊。塔身以上有一层折角须弥座为过渡,上是铜鎏金莲座、相轮和宝瓶组成的塔刹,东西两侧垂下云纹垂带。主塔四隅各有一座八角形经幢式小塔,高约7米,与主塔共同组成了金刚宝座塔。
清净化城塔采用覆钵式喇嘛塔为中央主塔,经幢式小塔为四隅副塔。设计者有意识地将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的建筑风格融于一体,显示出清代皇帝安抚蒙藏、团结疆域内各民族的意愿。
“清净化城”为佛教术语。通俗而言,远离恶行的过失,远离烦恼的污染,称为“清净”。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西黄寺属黄教寺庙)必读经典《阿毗达摩俱舍论》第十六卷中称:“诸身语意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此外,《华严经探玄记》第四卷中称:“三业(身、语、意)无过为清净。”“化城”则指一时化作的城池,成佛的道路艰难遥远,佛恐众生力不能支,于是在途中变化城池供人休整。故“清净化城”可理解为远离一切罪恶、烦恼及尘垢,引导众生觉悟、成佛的场所。
来源:2018年10月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