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易经》源流与它难解难通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9-06-17 14:00:37作者:心经结缘网

《易经》内容里根本没有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知识,也就不存在与天地准或不准的问题。《易经》只是西周早期的一部卜筮工具书,是由朝廷委派相关的官员编辑、造册并推广应用的,所以它是一部官书。现存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书籍,都属于西周早期的官书,它们在本质上与私学兴起后的诸子学问是不相同的。

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阶级对立森严,贵族阶层垄断着知识和文字,被统治阶层无缘知识与书写,所以那些时代里就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知识与文字都是由相应的官员掌握。东周以降,由于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批新兴的地主阶层,他们要逐步登上权力的舞台。为稳固他们的利益和地位,需要人才和新的文化工具,养士之风便兴起了。

同时,原有的世袭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反而要下降或被取代了。他们专有的知识和文化也由此渗入到平民阶层中间,从而给了平民接受知识的机会。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继承了周初的文献与礼仪知识,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想学习它们的人。他主张有教无类,也就打破了只有贵族了弟才有资格接受知识的旧规矩。从此,平民广泛接受知识,积极建立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学说,于是私学大兴。

私学兴起之后,官学便成为学者们学习和继承的主要对象,孔子最欣赏周初的政治,舍不得得西周的旧文物,所以就将那些官方典籍用作教授学生的教材,以复兴周道为自己终身最大的志愿。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孔子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以为春秋以降的社会巨变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道德衰退现象,而实质上却是一个新兴的权力阶层取代旧权力阶层的艰难过程。

在权力与利益争夺的过程中,道德说教是无能为力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证明,道德高尚与社会进步之间不能划等号,道德并不是文明的标志。现如今的社会不可谓不文明,道德依然是相对的存在,那些所谓超级大国最“文明”,但往往最少道德。但孔子对于社会与政治却专以道德立论,必然是偏狭的,所以我们学古却不能信古。

孔子身后的学派称为儒家,儒家继承了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将孔子用作教材的先周旧典奉为经典,作为其思想的源流,《易经》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誉为六经之首。其实,汉代以前这些书籍并不称经,名经是汉天子确立儒学为国教之后的事情。

《易经》源流与它难解难通的原因

春秋时代人们就开始研究《易经》,其结论就是我们今天称为《传》的那部分内容。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易传》是春秋至汉代早期的儒家学者对于《易经》研究后所形成的结论,并不就是古经文固有的思想。《易经》固有的思想与《易经》研究者的思想总是有区别。

孔子后的诸子却不学他述而不作,多是依据社会现实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立场,从而产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形成了我们古典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源头。但是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皇帝们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是如何稳固自己的江山,孔子学说中有分别尊卑贵贱、以忠孝为根本的道德教义,以及现成的伦理规则,恰好了契合了新兴的贵族阶层稳固自己权力与地位的目标。

所以,并不是孔子贤于其他诸子,儒学高于其他诸家学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君主集权的专制贵族主动取舍的结果,其根本不是因为儒家贤于诸家,而是其他诸家学问不利于封建专制贵族稳固自己既得利益和地位的需要。君主专制政府要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实现政教合一的目标,要将儒学用作国教,以功名为诱饵,并采用神话孔子与经典文献的方法。从此,孔夫子被官方尊为圣人,并立庙祭祀,《诗》《书》《礼》《易》《春秋》也被官方奉为经典而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封建贵族对于孔子与五经的人为神话,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封建学者,更主要的在功名利诱下,学者们逐渐形成了迷信先王语、圣人言习惯。五经言论的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只能信奉而不能怀疑。即使在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文献的过程,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这些思维定势依然强烈存在着。

比如,我们学习和研究《易经》,空而不实的吹捧言论到处都是,即使在读不懂古经文的前提下,也不会放弃继续神话它一番。有人宣称《易经》是最高的哲学著作,却从来不讲哪些高深的哲学原理出自古经文的论述。有人宣称《易经》包含放之宇宙而皆准的自然法则,却从来不讲哪条的有效的自然法则出自古经文。

几乎所有的《易经》研究者,都是在不知道古经文究竟在说什么的条件下,大谈其内容的属性。什么最高哲学,最高原理,宇宙终极法则等等,在得不到古经文内容支持的前提下,就只能是空话套话。什么样的书是哲学书?什么样的书是文学书?其内容旨在说理或论述其作者对于某一事物或问题的独立观点和立场的书籍,便是哲学书。其内容旨在讲述某个故事、触动读者情感的书籍,便是文学书。所以,书籍具体内容的性质决定该书的性质。

这么一个人尽皆知的简单道理居然在《易经》研究的领域中失效了。学者们几乎都是在不知道经文内容是什么的前提下,大谈《易经》一书的性质,而且一点都不感觉不妥。为什么?盲从和迷信是最根本的原因。别人讲《易经》是哲学书,所以我也这样认为,却不问为什么。别人讲《易经》是六经之首,所以我也这样讲,却从来不问这一论断是否与事实相符。不会怀疑,或不敢怀疑,不会思辨地思考,没有批判性思维,一味的人云亦云。这个思维定势是我们《易经》研究过程中难以获得突破性的最大障碍。

当我们在古经文内容中不能找到某个哲学体系,或某些哲学原则时,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和依据来宣称《易经》是一部哲学书。在其所包含言论和法则与世界上已知的所有哲学与科学的言论未作出恰当的比较时,我们没有权力称它为最高或最真。这些原则最实在不过,可在实践上却很难被坚持,可见盲从与迷信的力量的是多么强大。

所谓的迷信就是轻信既定的结论或论断,当我们面对某一言论时,绝对不是别人都说它对,所以它就对,也绝对不是多么大的权威说它对,所以它就对。一个言论是否为真,一定要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当我认可它对时,说明我已经找到了它之所以对的根据,当我断定它错时,我已经找到了可以证明它错的证据。任何权威都不能成为言论必然为真的依据,言论是否为真是由言论本身的性质决定。首先,真言论必然符合逻辑规律,逻辑上矛盾的言论在实践上也必不为真。其次,真言论必然在实践上有验,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理必然为真的最终依据。

举个简单的例子,《易传》宣称八卦由伏羲氏创制,而且八卦符号是用来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事物的。看到这样一个论断,我们首先要问,八卦符号究竟能不能代表这八种事物?如果八卦符号能代表这八种事物,就意味着八卦符号与这些事物之间存在共通的性质,这些性质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使八卦与八种自然事物一一对应共通属性,那就意味着这一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也就不能用这个对应关系来分析卦理和经文内容。

但是实际的易学研究者,他们多是毫无批判的接受《易传》言论,并以八卦象八物的法则为基础去研究古经文内容。可是要知道,如果这个对应关系没有根据,这些分析只能是将经文本不包含观念强行加到其内容中,就只能演绎出一堆看似深奥却毫无意义的结论来。所以,传统易学不能解释经文内容,不能回答经文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盲从和迷信是最根本的原因。

乾是天吗?如果乾卦经文中从未论述天及其特性,那么我们就不能断定乾卦是代表天的符号。我们不能够反过来,以乾为天为真结论去强解经文内容,经文分明没有讲天,我们还强行将它们往讲天上靠。牵强的结果必然是晦涩难通,看似深奥,实则无用。

《易经》本是周初的占卜工具书,孔子将它看作周代文物而继承下来,并不是因为它是学理的渊薮而被重视。当易上升为经,它就已经被神话了,学者努力将它解释为学理的源头,所以才有了与天地准、五经之首等名辞,然而这些议论都是不实的,从来都没有得到经文内容的支持。所以,我们就不能轻信,不能人云亦云。

研究《易经》需要勇于抛弃一切成见,敢于怀疑一切既定的结论。只将它看作一部尚未被正解解读的古书籍,在我们彻底读懂卦象与古经文内容之前,不对其性质轻下论断。《易经》真的难读吗?当你抛开迷信,不再轻信任何既定结论,摆脱了成见的束缚后,你就会发现,读懂卦象与古经文内容原来这么简单!《易经》之所以难读,不是因为其内容难解难通,而是由于迷信和成见遮蔽着我们的双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