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滇东南到滇西北之四:大理才村的日子
从丽江开出的火车仅需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大理,意犹未尽的感觉。
大理风景给人的印象,有“风、花、雪、月”之说,对应的也是大理四个特别的地标:下关、上关、苍山、洱海。
火车站就在下关,出得站口即感受到“下关风”的说法并无虚言。据《大理县志》载,“由于平阳地面恒热气涨上升,而十八溪涧冷空气时来扑之,又有西南方四十里箐之多数冷空气至下关,为东山所阻......诸空气旋转其中,一时不能腾空而散,互相博击,其狂如虎,拔木倾舟,有自来也。”
这个季节,下关的风并未有凉意,但也绝对感受得到它的硬朗。夕阳斜斜掠过城市的天际线,火车站前穿梭的公交大巴带着我们去向大理古城。
提前预定的青年旅社,拖着行李颇费一些周折才找到,夜幕下的大理古城热闹而不迷乱,这一点和丽江古城形成鲜明对比。
古时的大理一带偏安一隅,长期游离于中原政权之外。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这片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域诞生了异乎于传统汉民族文化的地方特色民风民俗和地方自治政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文献名邦’之称。
唐宋时期,大理先后出现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南昭国和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大理一直都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直至元代以后,云南行省建立,昆明才逐渐取代大理成为云南的首府,但是,大理仍然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后设有路、府、行政专员公署等地级一级的政区机构。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6年,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这些都是史书的记载,其实南召大理的迷人风采,难道不是金庸的小说来的更富有想像力吗?
大理才村,一个让人着迷的白族村落标哥在才村租了一幢白族民居,度假时带着家人过来小住。
白族自古以水稻等农业生产为主业,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与游牧民族不同,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是白族人家毕生的追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住宅宽敞舒适,兼具各种功能摆设,白族民居逐渐成为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俗话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大理石头多,房屋建筑大都就地取材,而白族崇尚的白色也体现在其建筑外墙均以白色为主调。大理白族的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作为装饰。"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心粉白,檐 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辅以各种几何图案及花鸟、山水 ,书法等文人字画,是一种令人心动的别致情趣。
标哥的这栋大院子,拥挤在层层叠叠的才村民宅中,门前的小巷仅容一人通过。高竖的白墙,飞檐青瓦,门头有琉璃点缀和彩绘图案,一如普通白族民居的模样。推开门,里面豁然开朗。小小的过厅后面一个大院子足有60平米以上。中庭周围是二层小楼,阳光自然用明暗投影划分出动静区域。
院子一角有人工水景,旁边一棵成年梨树结满了果实,这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吊椅就在树荫下微微晃动,扫过枝条间斑驳的光影,像是拨弄着时光流年的琴弦。
院角四周盛开着各种野花,高高低低、五颜六色。这里就是上关地区,还记得“上关花”吗?高原充足的阳光和常年温暖的气候是花草繁盛的最爱,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是繁花似锦,常年花开不断。不需要特意的养护,任何一个地方,角落里、庭院中、墙头上、屋檐下,只要有土壤就一定有盛装的花朵。想想城市里那些隐藏在高楼大厦阳台的悲催的盆栽,真是无法形容这样的视觉冲击。
L型的两层楼房,临街一边是日常起居卧室,另一边是木质结构小楼,上下房间都空置着。楼上的空气和景致更好,透过木格栅的窗户,远处的蓝天白云被切分成方形的景块,高高的坡形屋面拉伸了思维的空间,隐隐约约的光影更加重了宁静的气氛。书吧?视听房?禅修室?无论做什么,心境而已。
在屋外空地上,饮茶聊天,标哥夫妇提着小鱼桶回来了,刚才他们带着小孩在洱海边戏水捉鱼,那种悠闲的满足,真是羡煞人了。
没准未来的一天,我也会到这里来。
养一只狗,种几盆花,看一些闲书,说一些痴话......
才村边的洱海洱海并非海,是一汪碧蓝的淡水湖,状似人耳。西面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玉案山环绕衬托,“浩荡汪洋,烟波无际”。才村码头边的洱海,与别处又有些不同的味道,也是游人较多的地方,从大理古城大约是需要二十几分钟的车程。
宽阔的湖面没有一丝的遮挡,蓝天白云倒影在湖里几成一片,只在目光尽处被黄绿色的山峦分开。
岸边植被的阴影加深了水的颜色,偶见湖中的银杏树顽强地张开着枯枝,孓然而立。
回水弯处,漂浮的水草轻轻聚集在一起,反射着五彩的光芒,小小的野鸭欢快地水边觅食,更远处的白鹭摆着孤独的造型,在蓝色的洱海里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当然是有渔船的,也有渔民私自拉客游览洱海,不过我真的不建议泛舟湖上,有些美丽的景色还是应该保留神圣的感觉。
沿着岸边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向前,游人渐少,就到了一处延伸到湖里的老旧建筑,以前是抽水站,废弃之后变成了1969休闲酒吧。临走之前的一天傍晚,我来追逐天边的夕阳,在这里遇到了酒吧的大金毛和一群流浪他乡的年轻人,那又是另一篇故事了。
入夜,凉风徐徐吹散了白日的喧嚣,一轮清月高高挂在湖面上。洱海,月畔,浅吟低唱,这样的情调酒吧倒是我喜欢的。
人和物都是一样的,白天有白天的情怀,晚上有晚上的故事,串在一起,就是一天。
感通禅寺、寂照尼庵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就是苍山,也叫点苍山。
苍山这个名字就透着神秘。风花雪月的南诏大理,苍山19峰横亘于大理境内,背负青天高远、秉承历史厚重。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归入洱海。在这个季节只在遥远的山顶还有一点点积雪。
“叶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妙香佛国的大理,古称“叶榆”,足见当时大理佛教之盛。莽莽苍山之中,隐藏着无数神秘莫测的寺庙,其有名者,当属感通寺、寂照庵。
清晨,包车前往苍山,不多时就来到感通寺索道入口处,沿盘山小路漫步而上。斑斑点点的落叶铺在青石路面,惊艳了整条山路。
山,从来都是用脚步去丈量的,只有置身其间,才能感受到山的精灵。山脚不远处即是感通寺,始建于南诏初年,背靠云雾缭绕终年积雪的苍山,面朝碧水幽蓝宁静安详的洱海。
感通一词,颇有佛韵,何解?
“况天下之物,未有城而不通,而感之也又焉有不通者哉……不得其理不能感……感而遂通”。鲜花盛开的感通寺内外,红墙青瓦,一派肃然。“奇花龙马传千古,名仕高僧共一楼”,六百多年历史的感通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从2007年开始重新修整至今,渐入禅的韵味。翠柏成荫,繁华争艳,别致的茶亭,古朴的禅院。大雄宝殿前,袅袅烟火映衬着佛教庄严。
早起的僧人静立在禅院一角。门外的大院里,竟然见到搬运柴火的女尼,在清晨的朝阳中,拖着长长的身影,悄无声息地行来。
慢慢走进茶苑,在异常安静的氛围里,体味“感”和“通”的哲理。太阳光透过屋顶和树枝,把黑与白刻画的泾渭分明。
只觉山上一日,人间一年。
穿过感通寺向上,清晨的山林,一路环绕着鸟鸣,盘旋而上的青石板路衬出几分寂寞。我们就是这样,与寂照庵不期而遇。
寂照尼庵,是不知道怎么形容的。并不宽阔的山门,似乎是在隐瞒着什么,穿过窄窄的过道,里边的中庭也并不开阔,并无常见的琼楼玉宇、香火袅绕,主殿也是古朴小巧,但是这里有无处不在的花,和草,还有那些精致的摆设,体现着庵和寺的外在区别。这里一切的布置,都突破了平素对佛教圣地的认知。
可以耐心取景拍照。
可以自取茶具烧水饮茶。
可以在小书吧房静坐阅读。
可以在蒲团上一抚古琴。
可以和来访的僧侣聊天畅谈。
也可去到后山的田地里随处游荡。
在这个花团锦簇的尼庵里,竟然有这么多世俗的文艺范!
这里还有非常可口的素食。之前是免费提供给受众和游客,因为太受欢迎,除开初一、十五,收取20元费用,前提是一定要量力而行,吃多少盛多少,浪费是可耻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禅意的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多艰深的道理。
拈花一笑,不负如来不负卿。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