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佛教,解决痛苦的烦恼时,行动不要成为制造烦恼的因

发布时间:2019-07-02 17:27:27作者:心经结缘网

快乐是什么?怎样会得到快乐?这两个问题如果没有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就不会想到该问问自己是否清楚答案。匆忙的生活中,我们多半是随波逐流,在事情与心情中打滚;做了许多事、说了许多话、冒出许多想法,自认为是在解决烦恼、追求快乐,事实上却不一定如此。观自在菩萨在解深密经第四卷,请问佛说:“世尊!怎样的事情是违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呢?”佛回答说:“善男子!要知道这些事情大约有六种:

佛教,解决痛苦的烦恼时,行动不要成为制造烦恼的因

1把随自己的爱好、放纵身口意去造业,当作很有功德与胜利。2把忍受不了外界的轻蔑、打击,当作很有功德与胜利。3把不精进修行、贪爱五欲享受,当作很有功德与胜利。4把身处繁华热闹、经历各种杂乱无序的事,当作很有功德与胜利。5把阅读、听闻、感受、了解、谈论各种没意义的话题,当作很有功德与胜利。”6求财的时候,求的是实际的需要,还是某种欲望的满足?也许是想满足比别人有钱的优越感,也许是想填补贫穷阴影造成的不安全感,也许是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成就感……。

这些欲望是否有被满足的一天?而我们心中追求的到底是财富还是那份安全感或成就感?追求自由的时候,求的是身心的舒展,还是放纵过程的狂乱?是想给自己舒坦的身心,还是想宣泄心中不当的压抑?选择让自己躁动、发飙、焦虑、狂喜、低沉……的时候,我们是为什么作这样的选择?是因为能让自己更快乐,还是认为这样比较能解决问题?偷懒不修行、贪图享受的时候,我们是否把人生的无常视为遥不可及?

制造参与热闹与是非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有这种需求?闲磕牙、传播闲话、打发时间的时候,我们做的事情是否会为自己与他人带来正面的影响?这些事情,我们其实不常去想。糊涂造作的结果,导致了自认为在追求A,却得到B;自认为在除苦求乐,却招感更多不快乐;以为万事俱备。因为太习惯于社会的潮流与想法,我们常以为自己做的、坚持的、放弃的,都是对的、必要的、好的、或无所谓的,等到忙了一圈下来,才发现又回到原点,甚至还倒退了不少。快乐不但没多,烦恼反倒增加不少。

一位佛弟子也需要借由每天的二课,日常的散课与研经阅藏,帮助自己还原清楚明白的心灵。当我们心神不清醒,所说的话、做的事、产生的想法怎么可能不产生错误和矛盾?如此一来又怎么能避免“解苦妄作,复造苦因”的后果呢?佛陀为观世音菩萨的开示,澈如明镜,六度是自利利他的菩萨道,若扭曲价值违背六度,尽是凡夫勾当,徒留无边痛苦在一身。世间拥有的一切,死后却带不走一丝一毫。

在“天使走过人间生与死的回忆录”一书中,作者是一位专门面对临终病人的西方医者,她曾经在接触了无数个案之后,独自一人走进几无人烟的小木屋中,进行面临死亡的亲身体验。当进入到深层的感应时,眼前呈现一片莲花花海,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一朵巨大无比的莲花,花后是一片光明。当她走入花后融合的光团中,仿佛听到一句“善提(意指“最后的安宁家园”),自空中传来。若以佛教的《阿弥陀经》中所说的,这般境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极为相似。

事后,一位僧人指点,告知“我们将来都会回到那里去” 办世间事业,为了达到目的,都要有所割舍:例如读书或赚钱的人,必须割舍部分的休息玩乐。决定选择一分感情的人,必须割舍其他的情感牵绊。减肥的人,必须割舍高热量食物和偷懒不动的惬意等等。若无法割舍,则力量分散、心思不专,最后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成效不彰。割舍之后,心里不再取舍难定,对于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比较能遵循:如按照作息念书、按照约定的时间交货、拒绝不该招惹的感情诱惑、要求自己多运动或持续保养身体等等。

为了达成这些条件,当我们面对别人的不配合、耻笑、泼冷水、阻挡……,或是现实环境的困难和挫折,自己就会生出力量一一去克服,努力不受影响。如此,自然会一往直前,锐不可当,专心一志,把该做的事情都好好办到,终有一天达成目标。菩萨事业是出世间大事业,发心广大,目标深远,所需的努力,所遭受的挫折,绝非一般世间事业所堪比拟。面对世间事业我们已常常徒劳无功或屡遭挫折;承办出世间大事业时,又哪里能一帆风顺呢?

所以,在修行的路上,若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次第,即使生生世世一再发愿,恐怕最后仍是停留在原地,甚至堕退到更后面去了。修行既然不能没有方法和次第,那在漫漫长路上到底要如何依止呢?欲知前路,当问来人。发菩萨大愿,承担大事,就不能不依止佛的教化。依教奉行时,应深思佛施设教化的原委、明辨修行的重心,然后按部就班,实事求是地付诸实行,并随时依教修正。在过程中,不仅需要师友的切磋、督促和提携,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自己这一颗心到底在想什么、依止何处、往哪个方向去。

解深密经有一段关于菩萨行六度的经文,很能发人深省:观自在菩萨禀告佛说:“世尊!您宣讲六种波罗密多的时候,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讲呢?”佛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这是因为前一项波罗蜜多能够引发出下一项波罗蜜多,让下一项的波罗蜜多依靠着它(前一项波罗蜜多)而兴起的缘故啊!菩萨们如果能够不吝惜身家财产,就能够领受戒法、守戒清净;为了守住戒律,就能够忍辱;把忍辱修行得好,就能引发精进;精进不懈,就能够进入禅定;禅定具备之后,就能够获得出世间的智慧。

所以我在宣讲六波罗密的时候,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菩萨六度”往往滑口而过,也时常听闻,但是究竟有多少时候加以留意、细细明辨在心?存心尚未能,实行与否,也就可想而知了。学佛路上,为什么会有时进、有时退?验证菩萨这六度的次第,才知道自己还没有真正开始“学佛”过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