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花开五叶
两千年前,佛祖释迦牟尼选择摩诃迦叶为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拈花一笑”的典故据说就来自他俩的故事,“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一千年后,禅宗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约在梁武帝时代来到中土,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曾有偈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果然,在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慧能后,中国禅宗再无祖师。
值得注意的是神会和尚虽在796年被当局封为禅宗第七代祖师,可他却早在762年便与世长辞。神会之所以受到朝野的重视,主要是因他为大唐帝国劝募军需,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直到763年才得以平定。
众生可成佛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可谓是绵延不断,宗派繁多。“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在佛教八宗之中,尤以禅宗最为闪耀,影响甚远。杨慧南认为,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中最伟大的禅师,而《六祖坛经》被誉为中国禅宗最重要的经典,是“以慧能大师在广东曲江大梵寺的说法为主要内容,再经后代禅师们的增删、编纂而成的伟构”。
佛门难进,佛法难懂,好在杨慧南把严肃的《六祖坛经》改写成小说式作品,读来颇受启发。比如:佛性是“成佛的可能性”,这可能性,只要是生命,哪怕是至卑的蝼蚁,也都本来具足,所以佛教有句名言——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再如:般若(bōrě)译作“智慧”,那是指一种能够体悟万物皆空的智慧——这“空”,不是消极悲观的虚无,而是没有执著、没有牵挂,坦荡磊落、广大自在的心境。
同门师兄弟
六祖慧能于唐太宗638年出生在今天的广东省新兴县,“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直到24岁时,慧能的命运陡然间发生巨变。慧能因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而突然顿悟,于是把好心人给他的十两银子留给母亲,独自前往湖北省黄梅县东禅寺找弘忍大师拜师,开始了传奇的一生。
五祖弘忍初见慧能就非常赏识,当众羞辱实则是爱护,只因弘忍担心有人伤害慧能。八个月后,弘忍亲自到后院找慧能面谈,慧能的表现让弘忍更加满意,师徒二人对外秘而不宣。当弘忍宣告要通过作偈的方式来寻找接班人之时,众人都以为五十六岁的神秀是不二人选。弘忍虽让大家传诵神秀之偈,却又偷偷指出其“未见本性”,神秀慌得连日不宁。慧能虽不认字,却能出口成章,连弘忍都被吓得脱鞋直擦南墙上的诗作,还当众谎称“亦未见性”。
最终,五祖弘忍传法给六祖慧能,而神秀却不知所踪,直到八十五岁才再度出山,九十六岁时被武则天召入宫中,享年一百零二岁,号称“两京法王,三帝国师”。语易认为,虽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之说,但顿悟和渐悟是一体两面,彼此不分。晚年的神秀早已没有了门户之见,他希望武则天邀请慧能前来弘扬佛法,可惜的是慧能婉拒入京,而武则天也早已被迫退位。唐中宗不仅赐名宝林禅寺为法泉寺,还将慧能故宅改建成国恩寺,亦可谓荣耀之极。慧能于713年去世,年仅七十五岁,此时已是唐玄宗一朝了。
书摘备忘录
人世间的贫富、美丑、善恶、是非,恰如过眼云烟,终于要归于寂灭,而真理之光却永远照耀着世间,使病者得愈、贫者致富、忧伤的人们得以舒展眉头!年轻人应该多出去闯荡闯荡,佛法如山高、佛法似海深,菩萨的慈悲就像甘露一般滋润我们的心田!世间无常,恰似浮云,须臾幻灭。凡人有生必有死,着不过是万物运行的不变法则!若能在这生灭变化的世间当中,体悟不生不灭的真我,则生有何乐,死有何惧?只有自由、活泼、远离教条、直截了当的心灵才能见到本心,体悟佛性。学佛之人是以平等无有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间,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内心念念不忘苦难众生,身体则不辞辛劳地度化他们,如此身心勤奋,才是真正出家。禅定是般若的源头,而般若则是禅定的功用。唯有在心神凝聚当中,智慧的光芒才能显发。凡夫只有肉眼;那些以善为乐的人,得了天眼;体悟一切皆空,无所执著、贪爱的人们,得了慧眼;能进一步在空荡荡中积极救世的是法眼;像这样层层前进,以致极善的人,最后会获得佛眼!对于生命的贪爱与执著,是众生不能舍弃、不能奉献、不能布施的根本原因,也是众生轮回生死、不得解脱的真正缘由!清净本心、般若空慧,世人本已具足;只因心迷,不能自悟,以致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若能忏悔罪孽、发大誓愿、皈依佛祖,则能见自本心、得大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nā mó ē mí tuó fó)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