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的九大意境
发布时间:2019-07-22 09:00:31作者:心经结缘网
四川在内陆,与大海相隔甚远。
没见过大海,但见到过与大海一样壮丽的峨眉山云海。
没见过海上明月,但见到过与海上明月一样美丽的峨眉山云海捞月。
确切地讲,云海中是无法捞月的,因为在3079米的峨眉山金顶,云海在脚下,头上才是一轮明月。大大的月亮在48米的十方普贤前后轻轻移动,温柔地拥抱着峨眉山,染亮了整个银色世界。远处的城区点点灯火忽隐忽现,带着佛家的禅意,一片祥和。四川盆地因地形原因,中秋之夜看圆月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件事,但因为有了峨眉山,中秋赏月便也不是“难于上青天”了。
在看过许多地方的月亮,唯有在峨眉山金顶的月亮最大最圆,最薄最亮。站在金顶,苍穹是如此广阔,不由想起一幅对联:天作棋盘,星为子,谁人能下;地作琵琶,路当丝,谁人敢弹。月亮,就是天地间这盘大棋局中的一枚白玉子,近得伸指就可挟住,静得能任我率性地将其点在那“天元”最神圣的位置上,成为最关键的一子,牢牢把握着主动。圆圆弧形,优雅迷人,就象恋人分手时回眸的秋波,绕着弯地表达着依依不舍。月亮很薄,薄得透亮,薄得纯净,没有传说中寂寞的嫦娥、捣药的玉兔,伐树的吴刚,也没有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仿佛人间的一切神话传说都与她无关,她只是她,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月下的云海,则成了一种陪衬。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空灵的皓月用睥睨天下的气势,推翻了唐诗宋词中的描述,推翻了所有人们固化了的概念,不再是故纸堆中空砌的空中楼阁,不是文人墨客无病呻吟的倾诉者,在我有限的词汇中,我无法形容,也许只有套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不外是一种对宇宙及人生之惊奇的感觉”。
有人说,峨眉山月是天庭月。站在峨眉山之巅,硕大的夜明珠镶嵌在天空,离你如此接近,仿佛触手可及,那清冷的月光抚摸着你,周边的云朵在你周围环绕,你如同置身仙境,而那佛音传来,又如同置身天庭,正在欣赏那月宫。而篝火提醒你,你仍在人间,在这胜似仙境的峨眉山,你会觉得天地如此广阔,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
也有人说,峨眉山月是云中月。峨眉山的云海让人难忘。到了金顶,云在脚下;下了仙峰寺,云在头上;在华严顶,人在云中。而当云与月亮结合时,你会看到峨眉山特有的云中月。月亮好似隐藏在云中,羞答答的俯瞰人们;又好似为了这中秋穿了一件云裳,在给人们欣赏,更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整个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银灰色。
在金顶赏月,还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气象奇观:日月同辉。每当上弦前后,月亮在太阳东面。这几天月亮是在太阳升起几个小时之后出现的,当午后太阳偏西时,月亮升得很高,已经清晰可见了。这时月亮在东,太阳在西,同时挂在天空中。因此,在农历初四五到十一二之间,从上午到下午,只要天气晴朗,我们就可以在太阳的东面看到一个朦胧的月亮。下弦前后,月亮位于太阳的西面。月亮比太阳早升起几个小时,黎明的时候,太阳还没出来,月亮已经挂在微亮的天空中了。当黎明太阳升起的时候,月亮已经爬得老高了。此后,到月亮从西边落下去之前,月亮和太阳一直“搭伴”在天上,光芒四射的太阳在东,黯然失色的月亮在西。
伴以峨眉山月的还有峨眉山云海。天气晴朗日子,站在舍身岩前,浩瀚无际的白云在岩下翻涌,山峰犹如座座孤岛,只现出青葱的峰巅。云海瞬息万变,时而平铺絮绵,称作 云毯 ;时而波涛漫卷,称作 云涛 ;时而簇拥如山,称作 云峰 ;时而聚结蓬堆,称为 云团 ;时而分割如窟,称作 云洞 。随着风势,云层缥缈多变,神奇莫测,如骑龙跨凤,车舆队仗,飞禽走兽。
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明池静寄幽思
象池夜月,峨眉山传统十景之一,象池捞月,由此而来。
登上1800多级陡峭如壁的钻天坡,来到这象鼻岩下的金刚嘴上.此处海拔2070米.这坡又高又陡.“拂衣白云散,仰面青霄逼。”钻天坡这个命名太恰当不过了。坡上有寺名“天花禅院”,公元1600年开建。寺侧有一天然水池,传说当年普贤大士骑象登山曾在池中汲水洗象,所以名叫洗象池。池呈六边形,直经大约3米。池水清澈见底,夏不浊洪,冬不积冰。在这高冈之上,地下水源枯竭的地方,有此清泉一泓,确是难得。池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奇妙,月明之夜,月光映入池中,西落东升,均能得见。谭钟岳先生的诗:“仙人骑象杳何之,胜迹空余洗象池。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明池静寄幽思。”就是这一佳景的真实写照。“象池夜月”,确确实实有着许多不同凡俗之处:
——在海拔两千多米以上的高冈赏月,云雾常在月光之下。这云雾不但遮掩不了月光,反而成了鲜明的衬托。月色更显得清丽皎洁。无论你望着天上的月,还是腑瞰着池中的月,似乎看得见嫦娥婀娜的舞姿,闻得见吴刚的酒香,牵动着你“婵娟与共”、“天涯此时”的眷恋和遥想。近代诗人何鲁先生《洗象池》诗:
行人钻天上,鹁鸽钻天飞。
今夜象池月,何时照离归。
——这儿,前有横亘百里的弓背山,后有高出云表的“峨眉山峰”千佛顶、金顶、万佛顶,下有华严顶和九老峰,四山环合,俨如绵延万里的长城。月明之夜,有着“山围玉城月如霜”的直感。往往使人联想到辽海的边月,戌守边疆的亲人。在如霜的寒意中,又散发出缕缕的温馨。依依恋恋,萦思遐远,不愿离去。当年黄炎培先生在此赏月之余得诗一首:
寺门象池旁,微叩得安宅。
云海平浮峦,月波冷浸帻。
哪怕冷月光寒,浸透了他的头巾,他还是以此为“安宅”不舍而去。
——这儿的月色,坡戴着枝干挺拔矫健的冷杉林丛,和挂在西湖柳梢上的月亮,大不一样。月本属阴,在这儿却展示出几分阳刚之美。能使你举起杯来,吟唱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诗人陶道恕来游,本想赏月象池,忽然风送秋雨,使他十分遗憾,留下一诗:
五里钻天到象池,风吹山带雨来时。
古传月色秋更皎,不遇良霄觅好诗。
——蓝天的明月,在这儿竟浸在杯泉的象池之中,最能惹起人们哼唱出:“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思恋家乡亲故的曲儿,正是谭钟岳先生诗中的“月明池静寄幽思。”
——如果遇上如眉的新月,如钩的残月,月光虽然暗淡,正好又是一番景况。从石笋峰下随着气流鱼贯而出徐徐升起的“圣灯”,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百点、千点、万点……洒满了洗象池周围的山山岭岭,天上的星光和地上的灯火联成一片,使人感到“此身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洗象池下边有一天然洞穴,传说三国时曾醉戏曹操的左慈隐居在这里,每当月明之夜挥舞着宝剑长啸抒怀。他将象池夜月称为精灵之光,还用宝剑在洞口深深地刻上了“岩谷灵光”四字,至今清晰可见。
池月共赏,却又名抒其情。明代诗人顾炎武婉婉约约地吟唱出:“洗象池边秋夜半,常留明月照寒林”。清代诗人黄云鹄却在诗中写道:“木羊岩上餐霞久,香象池边洗月来”。笃信佛法人诗人梁叔子,在诗中又是这么写的:“片石孤云窥色相,象池皓月映禅心。”
总的说来,“象池夜月”有着丰富的文化含量,这和青城山月,西昌月,秦淮月,西湖月,洞庭月,月落乌啼霜满天的苏州月,气吞乱云的长城月……都是各领风骚的。
与李白一起赏月,听琴,论秋风
根据古籍记载,中国旧时的元宵观灯、七夕乞巧以及中秋赏月多数都在寺中进行。由于环境幽雅清静,在唐代,人们就把寺院做为理想的赏月场所。因此,这个时节,无论是去哪个寺庙,花上两天时间等待月圆都是值得的。
万年寺旧称白水寺,位于海拔1020米的狮子岭下,始建于东晋。唐时慧通禅师驻锡在此,相传峨眉山五行属火寺庙屡建屡毁,于是改名白水寺。
在万年寺,人们喜欢的是三赏:赏月、赏琴、赏秋风。
万年寺赏月,是一种文化,一种佛家的禅意。在这儿赏月,少了山月的冷清,多了人文的气息。沿着普贤菩萨走过的大道,宁静的夜、圆融的月光、神圣的佛光澄净了躁动的心。在普贤铜像面前,双手合十,满怀虔诚,拜一拜佛祖,许下自己的心愿。古老的寺院,长满青苔的石阶,错落有致的长廊,在亭中泡上一杯寺内僧人自制的茶,看着白水池中倒印的月亮,一边与僧人谈禅论诗,一边聆听着寺中飘来的磬鸣鼓声,这种景象,也唯有苏轼笔下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以表现了。
万年寺听琴,是一种感动,一种心境。当年诗仙李白在蜀中游历,一日来到白水寺外,如天籁之音的古琴声飘然而至,这琴声那么陌生,又是那么似曾相闻。乐曲瞬间震撼了他的心灵,引起了他心中的强烈共鸣。心灵仿佛受到从未有过的抚慰。突然琴声戛然而止,李白正在疑惑,只见一位身披袈裟、面容睿智超然的僧人双手合十地对他说:“恭候李白到此,阿弥陀佛。”这位僧人便是赫赫有名的广浚禅师。李白与广浚的相遇令双方都觉得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相见恨晚。于是李白在白水寺常住下来,每天傍晚和广浚在白水池边弹琴吟诗,有一天,李白问广浚:我怎么从你的琴音中听出了诵经之声?广浚大喜,指着吹动的树叶,飘浮的云彩,奔流的溪水说:“佛陀无处不在,一切生灵皆有佛性,佛法无边。”他轻轻地拨动琴弦,白水池里的青蛙柔声和唱,并随着琴声的起伏时高时低,美妙无比。三十年后,当李白和广浚再次重逢,写下了《听蜀僧流弹琴》:“蜀僧抱绿倚,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牛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万年寺赏秋风,是一种风情,一种风韵。万年寺建在群山之中突起的一座山峰上,诸峰相映,苍翠环照,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特别是到了秋高气爽之时,峨眉山下夏暑尚存,金顶三峰已初飘白雪,而位于中山地区的万年古刹,正处在一年中的黄金季节。白天,林中色彩斑斓,红叶如醉,倒映水中,秋风拂来,白水池泛起层层红波;夜晚,明月沉于池底,蛙声如琴,丹桂飘香,令人怡然神爽,难怪清末诗人谭钟岳将此景列入“峨眉十景”,并附诗一首:“曾闻白水出真人,此水依然不染尘。何遽西风吹落叶,万山深处悟前因。”
万年寺的名气很大,不仅因为它是普贤菩萨的核心道场,还有建筑风格迥异的无梁砖殿和珍贵的佛家三宝。无梁砖殿仿印度热那寺设计出结构独特,上圆下方,顶部为圆拱形,不用一瓦一木,完全砖砌的无梁砖殿,象征“天圆地方”。殿高18米,每边均长16米,殿顶有五座白色剌嘛塔,分置东、南、西、北、中,以示“佛光普照,庇佑五方”。佛牙、贝叶经、御印是峨眉山的镇山之宝。“佛牙”,顾名思义它是佛祖的牙齿,其实是距今六十万年前的剑齿象化石,是宋代峨眉山一位僧人去锡兰(今斯里兰卡)请回来的;“贝叶经”,是将《华严经》梵文写于贝多罗树叶上,装帆成书,当年,泰因国王赠送给慈圣太后,太后又赐给万年寺的住持无穷禅师;“御印”,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敕建无梁砖殿时赐给的,中间刻的是“普贤愿言王之宝”,两边分刻“御题砖殿”、“敕赐峨山”字样。
猴哥猴妹的中秋后现代生活
引子:
在伽师国波罗柰城的城郊森林中,生存着数百只猴子。一天晚上,这群猴嬉戏着来到了一口井旁。不知是哪只猴子先发现月影在井中一晃一晃,便大吃一惊:“不好了,月亮掉到井里去了!”一只年长的猴子一听,赶过来看了看井中的月亮,便对同伴们说:“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把它捞上来,免得叫世界上每个夜晚都黑沉沉的。”可怎么才能捞出月亮呢?那只年长的猴子一拍脑壳:“有办法了,我攀在树枝上,你们拽住我的尾巴,一个连一个,就可以捞出月亮了。”于是,那群猴便一个接一个,连成了一长串。可没想到连在一起的猴群太重了,树枝承受不住,在猴子快接近水面时“咔嚓”一声折断了,这群猴都掉到了井里。
----------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
峨眉山的猴是聪明的。相传,唐僧师徒西天取得真经后,如来佛祖封孙悟空为“斗战胜佛”,并赐峨眉山为封地。美猴王闲来无事,就把从佛经中看到的故事讲给猴子猴孙们听,让他们能明事理、辨真伪。猴子捞月中的猴们则当仁不让成为典型案例,讲了一遍又一遍,传了一代又一代,才造就了聪明的峨眉山猴,在古人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最有名的当数“青猿传书”、“白猿献果”、“猢狲引路”了。“青猿传书”说的是药王孙思邈在峨眉山苦炼丹药时,居于牛心寺后药王洞内,闲暇之余,喜欢与隔峰相望居于呼应峰的高僧茂真和尚对弈,每逢此时,他们就会让一只青猴传书捎信,约定时间地点。“白猿献果”的佳话说的是两位云南香客朝拜峨眉山时,走至木皮殿大乘寺,饥渴难忍。正值饥肠辘辘、唇焦口燥之际,一白只猿将三个大蟠桃搁置身旁而去,二人饱餐一顿,饥渴得解,顿觉气畅身轻,飞升而去。而“猢狲引路”之说,源于邑人刘君泽所著《峨眉伽兰记》,说的是洗象池以上大乘寺至白云寺之间有一路段,名曰猢狲梯,古时此路难行,极易迷路,常有猴子在此导向,以解游人之忧。
峨眉山猴是峨眉山的精灵,嬉闹顽皮、憨态可掬又极通人性子,见人不惊、与人相亲、与人同乐,给游人带来无数欢乐,成为峨眉山的一道活景观。与猴群嬉戏,给猴子喂食,观赏其千姿百态,了解其生态习性,最后再来一次亲密接触,成为游客到峨眉山旅游不可缺少的项目。在全国最大的自然生态猴区,猴哥猴妹已完全学会了享受生活:早九晚五的上班制度还搞三不上特殊,心情不好不上,下大雨不上,出大太阳也不上;高兴了,出来遛遛,配合着大家摆个POSS,不高兴了,千呼万唤也不出来;能区分出游客手中的饮料和矿泉水,只喝饮料,不喝矿泉水,其开瓶的熟悉程度完全令人瞠目结舌;还有的时尚猴哥,甚至爱上了饭后一只烟,美美吸上一口,完全比当年老祖宗孙悟空占山为王时还要惬意.......。当然,峨眉猴最聪明处在于能一眼分辨出游客和本地人,能判断出接待任务的重要程度。对游客,猴哥猴妹们总是有“人来疯”的表现欲,特别是身着鲜艳衣装的美女帅哥,最喜欢主动打招呼,热烈拥抱;而当所有猴倌
进入猴区,主动喂他们食物时,他们也知道这意味着有重要接待了,为了生存,当然要积极主动配合,好好表现,留个好印象了。
后记:中秋节快到了,峨眉山的三大猴群首领放下平时的恩怨,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讨论中秋节为游客表演啥节目。A猴哥,来自于大坪和洪椿坪的猴群,野性未改,具有“绿林”霸气,拍着胸口,扯着大嗓门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我们先唱“好汉歌”,再耍一套峨眉武术中的猴拳,让大家见识见识咱齐天大圣后代的威风!B猴姐,来自华严寺和遇仙寺的猴群,平日深居简出,与游人互不干扰,如大家闺秀,掩口一笑,羞答答地说:我们的节目是“半个月亮爬上来”。C猴弟,来自洗象池一带的猴群,日日受佛法熏陶,颇有佛性,道:我们就诵一段佛经,祝愿大家的生活和工作象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吧。
湖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湖”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的月亮让人怀念,同样,湖上的月亮也美丽得令人窒息。
峨眉山的清音平湖,是近年来人们最喜爱的好地方。这儿四周青嶂翠峦环抱,古木参天,湖如碧玉嵌入其中,深深浅浅,点点滴滴,真不知是树映绿了湖,还是湖染绿了树。置身于其间,只听绿树浓荫处,鸣蝉声声,山风阵阵,丝丝水气洗尽凡尘,即使是在冬季和春寒料峭的初春,没有寒风寒流相逼,仍然温适如画,翠色生烟。被人们兴誉为“清音仙境”。离清音平湖不远,便是峨眉山传统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白龙江、黑龙江两江从接王亭左右飞流而下,二江之上的拱桥状如彩虹,凌空跨越,名“双飞桥”。二江汇合之处名凤凰嘴,上有牛心亭,朱栏红柱,凭栏可观亭下有一黑色巨石,状如牛心,上流二江绕石环流,水击石上,银花飞溅,清脆山谷,恰似古琴抚弄,“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便是双桥清音风韵的真实写照。
正是因为这儿的水,峨眉山的秀色的才有了灵魂;因着这儿的水,白蛇和青蛇当年也相约在此斗法;因着这儿的水,才会有“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站在湖边,那弯竹垂钓和微波荡漾的湖面结合成一幅幅天然的巨卷,特别在秋天,那点缀于山林之中的红叶,山峰的倒影形成缤纷的色彩,把山色梦幻地变化出来。而水是峨眉山千变万化的精灵或静或动,或明或暗,或聚或散,而水中各种颜色的凝聚,更是水尽天光,变化无穷。注视着这难以描述的湖水,就象是注视着峨眉山难以描述的眼睛。
住在农家小院里,夜晚围绕石桌而坐,赏月品美食,该是何等轻闲和惬意啊!平湖四周,半山之上,环抱万顷的原生态森林,林木繁茂,翠绿成荫,月光清如水,它的清辉倾泻在悬崖断壁上、山坡上,倾泻在像手臂一样伸展着的树枝上,一切是那么的分明清晰。葱绿的林海朦胧在皎洁月色之中,习习凉爽的晚风迎面而来,欣赏着深邃的夜空中透明皎洁的圆月,呼吸着清爽的空气,真的感觉如同身临梦境,原生态的森林景观,装饰出最美的中秋夜色。巴金在《家》中这样描绘过湖上满月:前面逐渐亮起来,一片白亮亮的水横在前面,水面层是月光,成了光闪闪的一片。团团的圆月在水上沉浮,时而被微微在动荡的水波弄成椭圆形……忽然,一块石子落进了水里,把那一轮明月冲散了,成了一个大圆。月亮虽然很快地就恢复了原样,但是水面的圈依旧留着,而且逐渐扩大以至于无。
清音平湖的夜是美丽的,萤火之光闪烁在草丛间,如同点点繁星与湖中的月亮相辉映,湖平如镜,水月云天,引人入胜,这样的月夜灵动飘逸犹如一幅水墨画。
虎溪之上是明月明月之下悟禅心
几年前的中秋前夕,我带电视台采风栏目组去峨眉山舍身岩左侧的凌岩寺前的圹野中,守候拍摄日出、落日与秋月,捕捉秋天里峨眉山美丽的光影。有村民告诉我们他就在这临里中有幸目睹了峨眉山金顶苍穹中呈现出来的日月同辉奇景观。我们苦苦守候了几天,弯月渐圆,却没有运气再次目睹峨眉山的日月同辉——兴许这种太阳与月亮同现金顶的奇特景观非常少见是偶遇而不可求的。在接下来几天,为追峨眉秋月,摄制组先后去了伏虎地布金林、清意境各、万年寺明月池、洗象池、金顶……
朗空里的峨眉秋月千娇百媚,移步换景中它总是拽出赏月者千百喟叹与缕缕情愫。其间最难忘却的是月映虎溪的冷艳与雅洁。
位于峨眉山报国景区的古刹伏虎寺,是深藏在萝峰山峦中一外著名古刹,灵如一颗玛瑙嵌镶在深黛色的厚绒中,高贵而神秘。这座深山古寺创建于中国宋代,清顺治八年,贯之和尚率弟子可闻大师在旧址结茅为“虎溪精舍”,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川省大僚捐资重建,花费了20多年,重塑成为“虎溪禅林”,亦称伏虎寺,殿宇13重,规模宏敞。据佛门父献与地方史志记载,自峨眉山有寺院和道观以来,清代顺治十八年重建的伏虎寺建筑规模为金山之最。无佑有二。
又据《峨眉山佛教志》记载,清顺治十八年伏虎寺重建后,可闻大师的寂玩上人又率众佛门弟子在寺院的四周广植杉、楠、樟、柏,并按《华法经》一字一株植种。数百年过去,植树的和尚们早已圆寂,而寺周的古楠苍柏叶冠如盖已成万松烟云,佛门取名“布金林”,其与峨眉山中景区处大峨寺(神水阁)之旃檀林、白龙洞的古德林并称为峨眉山的大三园林。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十分垂青峨眉山,也特别绻恋深山古寺伏虎寺,引泉溪潺潺环于寺前,化篁竹秀于林壑,叠诸峰百嶂为屏,拽春风尽染层林,为秀甲天下的峨眉山置入如下的人间仙境;重重叠叠的巍峨殿宇,层层叠叠的重檐飞翘,一色的连天碧瓦不沾一尘一垢。古刹隐没于古木参天的布金林里,寺院中的屋顶终年无半片枯叶。清康熙帝四十一年壬午(公元1702年)帝差御前一等侍卫海青等人到峨眉山降香,赍捧御书赐伏虎寺题“离垢园”三字,含有峨眉山是佛教圣地,仙山佛国,远离尘垢之意。寺僧刻匾悬于殿额之上。
“一径钟声瞻玉殿,万松烟色绕琼楼”。
古刹伏虎寺之清秀深幽较之于峨眉山中景区处清水阁之秀雅,又别具一格,山水环绕的清音阁是“水瞿”出来的,而伏虎寺如梦如幻的万松烟色则是生命原色孕育出来的。
“布金林里听僧说,虎溪桥畔赏明月”。而至中秋,赏月于伏虎溪,又别有一番情趣。中秋之际,赏月峨眉山的绝佳之处甚多,直接金顶一顶苍穹观彩云追月,置身华严寺徜徉于洗象池畔赏“象池映月”,探幽清音山水又见“清音平湖秋月”,徘徊于万年寺明月池畔,捧一杯峨眉雪芽,供檀香一枝,在琴蛙弄声中陡生大悟人生涤尽万般烦恼……
月映虎溪,则又给追月伏虎寺的旅行者另一番陶醉,另一种情愫的陶冶。中天月圆之际,柔情似水的月华给古木参天的布金林给萝峰诸峦镀上熠熠的银辉,柔似银色绸锻的月辉从如云如盈的缝隙中拔落下来——这让我蓦然记起俄国著名作家屠格列夫所写的《白桦林的日出》:清晨的太阳照在白桦林里,象千万条金色的小蛇在林间快乐地舞蹈……而且映虎溪之美妙,则是月光的光华似银似水,艳美不而噪动,美妙而不张扬,它从瓦蓝的苍穹撒了下来,如玉如脂,静如处子,妙曼无比。月映虎溪中的月华在古木参天的布金林曼舞,在潺潺的虎溪之上曼舞,恰似嫦娥舞袖,那长长的袖口直拂你的面颊,又似一曲我们十分钟爱的《梁祝》,如诉如泣在你耳畔流响,深入骨髓,沁入心肺。
“黄金世界参龙藏,白玉辉光照虎溪”。这是置于虎溪桥上的一副对联。深山古刹伏虎寺有泉溪环绕,右侧是经上行雷音寺下“雷打岩”山涧一泻而出的瑜珈河,左侧是从寺后萝峰山涌出的虎溪绕寺前而过。两溪之上建有三桥,又曰“虎溪”三桥。“白玉辉光照虎溪”,想来,之前赏月伏虎寺的前人们必经是领略过月映虎溪的良宵美景,滋生过无比妙曼的万千情愫,或徜徉于布金林里拾取铺地的月华,或于虎溪河畔去捞熠熠的银华……
流淌在月光下的诗情画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李白一首《峨眉山月歌》从盛唐流传至今,成为抒写峨眉山“秋月”的惊绝之作,描绘其青山吐月、月影映江水之优美意境,将峨眉山月与景相融,与情相通。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峨眉山月竞相吟唱,那让我们也跟随那些秋月的诗情画意,一起捞一捞李白的月亮,打捞起对盛唐帝国对峨眉山月的无尽思念。
《峨眉山月歌》,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使我思念不已。
李白另有一首描写峨眉山月的名诗: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宴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当然,李白关于峨眉山月的诗是不胜枚举的,这也恰恰说明李白对于峨眉山月是情有独钟的,他将峨眉山月的美诗化得淋漓尽致,他将自己对峨眉山月的喜爱表现得一览无余,不然为什么在异地他乡还时常想起那轮峨眉山月,还把那能够照亮“沧海”的月送给自己的朋友。
峨眉山是一种文化之山,在许多的胜景和胜迹的背后,都镌刻着无数令人陶醉的峨眉山优美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之中,关于峨眉山月的诗歌、楹联也成为无数文人游历峨眉山的美好留恋和见证。在游览峨眉山时,你不难发现,关于峨眉山秋月的诗歌,其实大多都不是纯粹的以自然之景入诗,更多的是将峨眉山月的美与峨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结合在一起,几乎峨眉山的每座寺庙都有关于峨眉山月与禅意相结合的诗,意境优美,禅韵流淌。
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音。
——佚名集钱起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惟有松杉空弄月;
更无云鹤暗迷人。
——佚名集伊梦昌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试倾万景湖亭酒;
来看半轮江月秋。
——佚名集范成大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
洗象池边秋夜半;
常留明月照寒林。
——顾炎武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此心须清静离尘,请看峨眉峰巅半轮秋月;
我佛本慈悲渡世,莫负普贤菩萨十万愿行。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色相久成空,招白云还山,猛抬头见娟娟明月;
声闻何用静,有青纱绕屋,又倾耳听浩浩奔涛。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半壁苍岩依水廓;
一轮明月护山城。
——佚名集彭端吾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万年寺
台高常见月;
山静独闻钟。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伏虎寺
山月流古雪;
风虎浴清泉。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伏虎寺
对于峨眉山月的诗歌(楹联)来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意境,每一首诗都是一轮风情不一的峨眉山月。在峨眉山每个留有峨眉山描写月亮的寺庙、石碑、牌坊等处,或许都会有一轮像诗一样唯美的月亮升起,等待着您的“打捞”……
今天的峨眉山月,已不仅仅是古时文人雅士借景抒情之物,每当秋季来临,在农历十五,特别是中秋佳节,游人纷至沓来,争相登顶,在欣赏峨眉山月的同时,追寻着峨眉山月的诗意境界,感悟着峨眉山月的圆满和人生的幸福。
圆峨眉秋意浓,茗香仙山茶韵悠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圆月秋夜,一个遥远的僻静的小村庄里来了一位云游诗人,好客的乡亲们用最好的酒菜来迎接他。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品尝各种糕点。凉风习习,带来阵阵菊花香,诗人想起了自己远方的亲人,不禁黯然感伤。此时,慈祥的阿婆送来了新鲜可口的水果酥,诗人咬上一口,顿觉天然清新,端起茶杯正想饮茶,偶见杯中有圆月的倒影。诗人感触,圆月当空,和如此可爱善良的乡亲们品尝着果酥香饼,那种油然而生的亲情感受,不正是团圆的寓意所在吗?诗人灵机一动,以月为名,借月寄情,此后这些果酥就有了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名字———月饼,象征着团圆、幸福!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诗人,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对着圆月,吃着月饼,品着香茗,享受团圆和幸福。后人把这一天叫做中秋节。
中秋赏月,吃月饼,品香茗,这是一种情节,是一种对亲情的感念,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无论是流淌的月华,香甜的月饼,还是醉人的茶香,都饱含着一种诗情画意,感悟着一种人生境界。
秋日的峨眉山是一座月华流溢的圣洁之山,秋月下的峨眉山是一座茶香四溢的飘逸之山。
峨眉山的夜色被月光染亮了。
坐在洗象池(寺名)的禅院里,泡上一杯峨眉山的香茗,月色在杯子里泛光了。用唇齿和心灵慢慢感受茶的湿润与醇香,心带着茶绿,气吐着茶香,只觉得神清气爽。回旋的清香中,我恍惚看见了峨眉仙山中的茶,月光下的茶,新雨后的茶,云雾里的茶,它们集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迎着风霜雨雪渡过春去秋来;又经历了精心的采摘、杀青、揉捻、干燥、选择……,才有了眼前的茶香飘飘,茶韵悠悠。
一泻月辉,一抹茶香,一份情浓,一种静心。把我带入奔向峨眉山茶的旅途,在月光的照耀下,我看见峨眉山茶在雨露的滋润下生长,在历史的岁月里流香。
峨眉山巍峨,峨眉湖碧透,峨眉树青秀,峨眉茶翠绿。山之高,云之浮,林之静,清泠之状盈目,鸟语之声盈耳。春天般的阳光穿过清幽的桢楠,透过嫩绿的冷杉,洒落在林间柔软湿润的小草地上,像金色的小团花,又像九月野地里漫开的野菊。树梢上,躁动的鸟儿扑扇着翅膀,大声唱着山野的歌,使静寂更静。
峨眉山不愧是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乐园,多达5000余种野生植物和2000多种动物组成的庞大的动植物基因库配置的生态链中,酝酿暗香。充沛的雨量,富含天然有机的肥沃土壤,使峨眉山完全显身在一片净土之内。
一个茶韵悠长的峨眉山,唐代学者李善在其所著的《昭明文选注》中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在峨眉山黑水寺、意月峰、白岩峰、天池峰、宝掌峰一带的中山区,各寺皆有自己的大片茶园,采摘、炒制有自己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禅茶文化。而峨眉雪芽,正是峨眉山茶最具代表的茶叶品牌之一,拥有峨眉仙山中最大最珍稀最生态的茶叶生产基地。
对于每一个茶人来说,到峨眉山就必须要了解峨眉山的历史悠远,品味峨眉山茶的清醇淡雅,感受峨眉山茶的风月诗情。
因为茶之名,因为茶之韵,因为茶之品,峨眉山坐落着许多品茗赏月,品茶论道的雅居,在峨眉山间的寺庙,近空月圆茶意渐浓悟得禅心,在红珠山宾馆的红珠湖畔,月映湖心茗茶幽香美景作伴,在峨眉山大酒店的美食村里,亭台廊桥古典风雅茶韵犹在……
月圆峨眉秋意浓,茗香仙山茶韵悠。到峨眉山,你可以在翠绿清透的茶韵中打捞起一轮清新明亮的圆月,去感悟秋的意境,月的唯美,茶的境界。
徘徊在味蕾间的峨眉山月
斜倚在木栏傍,一轮明月高悬于空中,脚下河水浅唱低吟,峨眉山的妙曼风姿在月辉下隐隐可见,树木随着风儿婆娑起舞,心也慢慢地变得空朗起来,举一杯酒,品一盘美食,邀一轮明月,感受这美好的夜晚、温柔的月光,渐渐融入其间,终于明白了诗仙李白为何如此留恋于峨眉山的月了。而此时的我,正在峨眉山的美食中捞起一轮幸福滋味的圆月。
峨眉山是一个美食的国度,每一道美食,融入了丰富的文化,传承着古老的技法,采集了仙山之珍料。稀有的山珍野味,美味的养生菜肴,精致的香鲜小吃……
秋日到峨眉山赏月,美食情调都不可少。峨眉山金顶的美食林,峨眉山大酒店的美食村,另有红珠山的湖畔餐,都是到峨眉山赏秋月品美食的最佳选择。
夕阳西下,月隐天边。走进美食村,流水潺潺,林木深深,一排长约1000米的木制长廊沿河而立,亭、台、楼、阁、廊、榭,处处彰显着文化,流淌着诗意。在瑜伽河的吊桥口,有一副对联:“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而美食廊村的文化内涵正是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和峨眉山儒释道文化精神,在传统文化气息中体悟当下时尚休闲潮流。走进美食村宽敞古朴的包间内感受着异域的情调,服务员向我们介绍,美食廊的滋补小火锅时全国知名的,春补肝,夏补心,秋补肺,冬补肾,美食村在不同季节都有不同的美食推荐。满满的一桌美食:十荤十素一汤,一盘盘家常生态菜,一锅锅养生鲜味汤,还有一轮中秋的圆月化作甜甜的月饼排列在盘中,一家人都这美味热烈的气氛中感受着中秋(国庆)团圆的幸福。
到峨眉山赏月,不赏金顶之圆月无疑是最遗憾的。在海拔3079米的金顶,沐浴着佛光,俯瞰着云海,那金顶之上的月亮,又是如何的让人迷醉呢?
到金顶赏月,夜宿金顶,就不得不考虑吃什么了。金顶美食林,一座天庭之上的美食殿堂。在金顶一边赏月一边品味美食是最中秋最惬意的事了。
美食林建造在海拔3079米的金顶,浮于云海之上,隐于仙雾之中,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景观。在美食林,凭阑观景,云海、日出、圣灯、佛光四大奇观显造物之神奇,金佛、金银铜殿雄伟壮丽叹鬼斧神工之妙绝。来到美食林,室外的冷杉在风中摇动,室内是简洁明亮的装点,几个包间则豪华典雅、古朴清幽。
若赏秋月,自然要在室外,一碟碟精美小吃,一杯杯醇香美酒,一个个中秋月饼,亲朋好友相聚一桌,等待着那轮金顶的圆月的升起在天庭,当秋月的华光流溢在心间,清澈温婉如同我们彼此的祝福。让中秋的月饼咀嚼在嘴里,香醇悠长如同我们弥久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