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六祖惠能“无相戒”法

发布时间:2019-09-25 09:06:06作者:心经结缘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金玉(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六祖惠能大师的禅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进程,1300年后的今天,惠能大师的精神财富依然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着重大而广泛的影响。3013年9月4日,2013年六祖惠能圆寂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金玉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六祖惠能 无相戒 法》的学术报告,以下是温金玉文章摘录:

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惠能的 顿教 法门明心见性,风格独具,以 自心即佛 的理论为天下禅门奠定万世不拔之基。同样,在中国戒律学史上,惠能的 无相戒 法,亦以其不执戒相,心性为体,为菩萨戒的演进树立一座不朽的里程碑。惠能以其 不道之道 的禅修理论,开演出 无修之修 的禅行生活。那么 无相戒 法在 四律五论 高歌猛进、南山律法渐行天下之时,何以出世风行?在传统菩萨戒法深入生活、僧俗并受的环境中,如何坚持只求心戒、轻重不计的传授方式?这样一种迥异于传统持戒的戒法,对后世传戒制度的影响如何?于惠能 无相戒 法学界多有研究,且成果累累。回顾梳理,对 无相戒 法的溯源追讨、内涵演绎及对后世丛林轻戒慢戒的影响多有发明,而于明清之际中国佛教三坛大戒制度确立中的渗透意义却留心不多。本文将从菩萨戒之流变、 无相戒 法之意义、 无相戒 法与三坛大戒的相关性三个层面来剖析惠能 无相戒 法,希望从戒律演进的序列上来寻觅惠能 无相戒 法的思想史意义。

惠能 无相戒法

六祖惠能“无相戒”法

惠能 无相戒 法的诞生自有其源头活水。从理论溯源上说,菩萨戒重在心地, 拈花微笑 的发明确有其深意。如《大宝积经 普明菩萨会》中记述佛与大迦叶论 善持戒 时云: 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 经中主张的无我无我所、不以戒自高、不轻慢他戒、不考虑分别戒法的行持方法,正是大乘戒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正是禅宗 无相戒 所要弘传的无上法门。

《坛经》是我们目前了解惠能事迹和说法的根本文献,其全称即是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在《景德传灯录》中也记载: 韶州剌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转妙法轮,并受无相心地戒。 所谓 坛经 ,即是在法坛上所开之法。而这个 坛 ,就是开法传禅的坛场。印顺法师认为,当时的开法,不是一般的说法,是与忏悔、发愿、归依、受戒等相结合的传授。这是称为 法坛 或 坛场 的理由,也是被称为 坛经 或 坛语 的原因。可以看出,惠能在大梵寺 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 是要举行较为正式的仪式的。

惠能于大梵寺讲堂为大众授无相戒,那么什么是无相戒?无相戒,就是无相之戒。所谓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相戒,也就是教人们不要执着于具体戒相。按照佛教的传统解释,戒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为止恶,叫作 止持 ,即诸恶莫作;二为行善,叫作 作持 ,即众善奉行。有 恶 可止,有 善 可作,表明都是有相的。惠能打破戒的传统意义,对一切修为,统冠以 无相 的限定词,如 无相戒 、 无相忏悔 、 无相三归依戒 等。自隋唐以来,对 戒体 是什么,在律学界曾有激烈的争论,并分为南山、相部、东塔诸家之说,将戒体或定为 心 ,或为 色 ,或为 不相应行 。惠能摈弃了以往律学的各种主张,将 戒体 统一于 修体 ,并定 修体 为无相,致使戒律的意义完全变了。因为戒律是一种行为规范,需要以其特殊的仪表相状贯穿于衣食住行各种宗教和非宗教生活之中。假如取消了这种仪表相状,使戒律仪轨皆置于 不着诸相 的原则下,就等于消除了它们应有的规范、制约的功能,所谓 受戒、忏悔、三归 等,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惠能所提倡的受戒等,实际是弘扬 自净其意 的内省,即 自性自净 的扩展,没有一般传统戒律的内容,不具有任何强制性质。他在《坛经》中十分透彻地阐发了自己的这一思想: 善知识,总须自体,与授无相戒。一时逐惠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

惠能指出,自在法性,世人尽有,故应于自性中见三身佛。他对归依的解释是 自归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 自归依的思想在佛陀时代就已昭示,如佛陀入灭时曾告诫弟子说: 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并说: 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 这是惠能思想创新的一个理论基点。将自归依理念具体落实于戒学之中,就会相应地得出持戒与否,只在自性的迷悟染净,并不在有外在的善恶分别的结论。惠能遵循 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 的原理,认为善恶的起源与客观环境无关,而全在于个人的一念之间。 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 这样 一念恶报,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 在其《无相颂》中说: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恶缘,各自心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这样一来,禅就变成了一种却恶向善、除邪行正的法门。只要自心清净,即是清净戒法。《坛经》中说: 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 。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勒。 把佛教的戒行律仪完全归结为修行者个体的清净心性。明末永觉元贤曾延续这一思想开示僧众说: 不知此戒不是老僧的,亦不是闻大师的,亦不是云栖老人的,亦不是南山律师的,乃至亦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只是诸人自心本具的。所以,六祖大师云: 本性无非自性戒。 印顺法师也指出: 惠能不重宗教仪式,不重看心、看净等禅法,却重视德性的清净。

惠能 无相戒 的具体内容基本有四个方面:即归依自性本有的 三身佛 ;发四弘誓愿;无相 自性 忏悔;无相三归依戒。杨曾文教授曾总结说: 所谓无相戒是惠能自创的为僧俗弟子传授的戒法,不具备戒相,没有任何具体的戒条作制约。惠能授无相戒的过程就是引导信众体悟佛在自身心中,领纳以自性(佛性、本心)作为戒体的授戒仪式。

1.见自三身佛

于授无相戒伊始,惠能带领信徒三唱: 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 三身理论是佛教本有的思想,所谓法身为诸佛如来所证之真如法性之身;报身是指诸佛如来果报之身,由圆满智慧功德所成,分自受用和他受用;化身即诸佛如来随机示现各种形象,以应世度人之身。惠能则指出佛法三身,在人的色身中皆已具足,不须外求。如对法身惠能就诠释说: 善知识,世人性自本净,万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 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 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善恶皆由因缘来转,思维善即行于善,思维恶即行于恶。但无论善行还是恶行,诸法之清净因性在本性中是具足的。就化身来说,惠能认为: 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 世间一切,都是自性的变化。思量恶事,即刻变地狱,思量善事,即刻化天堂。对于报身,惠能说: 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 念念善,即是报身。 报身乃众生于自性思量后的结果,只有于念念中常行善法,便为报身。

2.发四弘誓愿

在见自三身佛后,惠能又引领大家发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惠能对四弘誓愿也有自己独特的解释。他说: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只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智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惠能于此更强调了自性在修行度化中的作用。

3.无相忏悔

忏悔羯磨之法早已有之,如东晋时凉州沙门昙无谶于姑臧(甘肃武威)为张掖沙门道进等十余人授菩萨戒,要求先忏悔七日七夜。惠能讲解无相忏悔说: 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自性若除,即是忏悔。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矫诳,杂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 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在惠能的理解中,所谓无相忏悔,乃是于自性中,念念不被愚痴迷惑所杂染。

4.无相三皈依

皈依在传统意义上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而惠能的皈依则是无相三皈依: 善知识,惠能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 惠能认为所谓归依,就是自以为灯,传统佛、法、僧三宝,乃是自性本具的觉悟、正信、清净的三种品质,主张自性归依,他说: 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 将向外的寻求转化为内心的觉悟,将外在的权威回归回自性的本真。

从惠能无相戒思想的归属上来说,学界一般认为惠能之无相戒属于《梵网经》系统。在惠能的《坛经》中,曾有两处引用《菩萨戒经》的话,即: 《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 《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对于此《菩萨戒经》,究竟是哪本?考察梵网与瑜伽两大菩萨戒系统,其中《梵网经》存在与上述相同的内容。卷2载:

尔时释迦牟尼佛。 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品竟。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闇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此外,从顿渐角度说,在菩萨戒的两大系统中,梵网系统的菩萨戒属于顿立戒,惠能的禅法也属于顿悟法门,无相戒和《梵网经》有重要渊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