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佛教出家人在正式场合,不管什么季节都只能穿这几件衣服

发布时间:2019-06-12 17:58:57作者:心经结缘网

在佛教创立之初,僧团的服饰是没有特殊规定的,如果有人布施衣服,僧人就穿布施的衣服;如果没人布施,僧人就在垃圾堆或荒坟间捡破旧的布片,略加缝缀后缠在身上,即是“粪扫衣”。

佛教出家人在正式场合,不管什么季节都只能穿这几件衣服

后来,一些富有的在家信徒看不过去,便派人将好衣服放在垃圾堆旁,供养出家之人,之后这种情况也得到了佛祖的默许。只是,随之而来的,是僧团服饰变得越来越华贵,不复俭朴的样子。这便引起了佛陀的注意。

佛教出家人在正式场合,不管什么季节都只能穿这几件衣服

柬埔寨的袈裟

僧人的衣服多起来了。释迦牟尼看见有的僧人将多余的衣服顶在头上,有的肩挑,有的缠在腰中,这对云游传教是个沉重的负担。于是,释迦牟尼产生了为僧人制定三衣的想法。

据《四分律》记载:释迦牟尼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露天席地而坐,开始只穿一衣,半夜寒风袭来,实在难捱,又加上一衣。后半夜时,已无法坐稳,便穿上了第三件衣服。这三件衣服一件厚于一件,使释迦牟尼度过了寒冷的一夜。释迦牟尼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召集僧众宣布:各位比丘只能蓄三衣,不得超过。《华严经》曰:“著三衣者,舍离三毒。”穿三衣意味着要舍离贪、瞋、痴三毒,可见三衣的制定还有着宗教上的意义。

三衣后来形成了三种特定的衣服。第一种“安陀会”,俗称五条衣,是由五条布缝制而成的内衣,为僧人干杂活和就寝时穿用。第二种“郁多罗僧”,俗称七条衣,是由七条布缝制而成的上衣,为僧人礼诵、听讲或平时穿用。第三种“僧伽梨”,俗称祖衣,是由九条乃至25条布缝制而成的大衣,为进出王宫、出入城镇村落时穿用。

佛光普照

三衣的每一条布,分别由一长一短(五条衣)、二长一短(七条衣)、三长一短(祖衣)的布块连缀而成。缝制时布条纵横交错,拼作“田”字形,这种式样叫做“田相”。

据《摩诃僧祇律》记载:一天,释迦牟尼站在帝释石窟前,放眼望去,稻田畦畔分明,便对弟户阿难说:“过去诸佛衣相如此,以后依此作衣相。”据说田畦贮水能生长嘉苗,养形养命,僧衣依照制作,亦能增长僧人心中的善苗,以养色身慧命。故三衣又称“福田衣”。

后来,僧服根据生活的需要,又增加了二衣:一为僧祇支,又称偏衫,由一块长形布片制成,从左肩穿至腰下,右肩坦露;另一为厥修罗,意思是下裙,用一块长方形布缝住两边,做成筒状,伸入两腿,在腰间系纽带,类似裙子,这种服装多为比丘尼穿。僧人喜欢把偏衫与下裙银合配套穿着,称之为“直裰”。佛教传入中国后,汉地僧人普遍穿直裰,这在古代小说、戏曲中时常可以见到。

出家人的背影

佛教传入中国后,北方的冬季都极其寒冷,无论三衣还是五衣都无法承担御寒保暖的功用。

于是,汉传佛教僧人为此又借佛教的规定,对服装作了变通,以“海青”御寒。“海青”本是唐宋之时世俗普遍穿戴的服饰,后来世俗的服饰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海青”反倒成了汉地出家人特有的服饰了。

东南亚僧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