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古寺记略
邓湖滨
一、位置与沿革
高梁寺位内江县东北部之高梁镇狮子山(现属高梁区安仁乡辖),距城三十余公里。高梁镇历为县东乡重要大集镇之一。地当内江与安岳、资中与荣昌、隆昌等县古道交通的输纽。由高梁镇出场东行,经余家河堰,过小桥,桥头旧有大黄连树一株,五人携手方能围抱。由下而上沿山坡土路前行,即达林密山高的狮子山。山横亘数里,一峰挺拔山头,类如雄狮踞立,高梁寺即隐现于狮子山间。
高梁寺古作高硠寺。《县志》及寺壁碑文有载。远建自唐代,宋、明,清纪,历有增修。由于地近大、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小青龙河)上游,两溪均源自安岳入境,唐宋间曾于此地一带设立“清溪县”;明万历进士余之祯(邑人)在寺石壁上有“古清溪治”四个大字的留刻;加上过去此地香火旺盛,有不少屋宇废墟残址的遗存,故本地土著一直相传,高梁寺、狮子山即为古清溪县的县城所在。
但查有关史志及地方碑记,县东乡石子镇城山寺(紧靠大清流河岸),现尚完整留存有明正德时人,嘉靖进士,隆庆阁老赵大洲(亦邑人)游此所题的《春日登金龙山》诗碑,赵大洲文集及同治本《县志》则均直书为《题清溪旧治》,附注勒碑城山寺,是则古清溪县城,亦曾设在石子镇。赵大洲(贞吉)出生早于余之祯六、七十年,赵之学历亦高于余,清溪县治所究设于高梁、石子,或二地均曾经先后设立,当有待从事史志工作者作进一步的查考。
二、寺观大体规模
高梁古寺,历史悠久,是县中有名大寺之一,迨至晚清失修,山林寺宇虽多已毁败,民国初年于残山剩水中,仍略见昔日的规模。大小寺殿为阶梯式组建,共分有四层:
第一层:山门内外。
山门前约二百步,有土地祠一座,祠后有马棱光树一株,大有三围,高有丈余,所奇特者,两丫枝分七处,叉口却长出有五把大的黄桷树一棵,枝青叶绿。
走进高大山门,首为哼哈二将、韦陀及四大天王坐像,继进二殿为牛王、马王殿, 卧牛、伏马二神象造形生动。殿后空坝有石字库一座,塔上刻短联两幅:
文章归化境,载籍付馀煨;
字焰腾霄汉,文光射斗牛。
塔前石壁,刻有“鹫岭耸翠”四个大字。
再前行约三丈,为经堂所在,供有铜质全身坐佛数尊,中悬琉璃宝灯,案置檀木香炉,陈设极为精致。由经堂上石梯数步,系一高轩大厅,一正两横,一楼一底;斗拱搁榫。楼上为经楼,贮藏经书;楼下为罗汉堂,十八罗汉列坐其间,壁画藻井,神龛雕饰,饶存唐宋色彩。
第二层:斗牛宫及二圣殿。
由字库坝沿石梯而上,有殿二座,一为斗牛宫,李老君高盘牛背,神彩奕奕,道貌岸然,咸推全寺神像绘塑上乘。一为二圣殿,供文昌、关羽,两侧回廊,鸟萝紫藤蔓延,十分幽静,为寺僧住持的接客寮房。
第三层:大雄宝殿。
寺殿宏伟,木石结构,横长三间,四壁整洁,地板平滑,内供主佛为释迦牟尼、观音大士,金光耀眼,趺坐莲台。台下镂塑有四大力土、鳌鱼之类。
第四层 “三教堂、戏台、东岳庙”
出大雄殿侧门,为后山三教堂,横长五间,中三间供“三清”,左右各一为斋厨与宿所。
三教堂外旷坝,对面有万年戏台一幢,十二柱落地,台面画桷雕梁,台顶班鳌作脊,壮丽可观,每逢节日庙会演戏,最是热闹,能容观众两、三千人。
从戏台脚东行,尽头处为东岳庙,庙倚岩修建,庙后以岩作壁,庙前三方环砌条石短墙,内供东岳大帝、黄飞虎等诸神像。
三、景物风光拾遗
狮子山高梁寺以年湮日久,续缺培修,寺宇大部废圮,林木更早遭毁败。今仅有少数陈迹可寻,如能及时加以维护,对地方文物的抢救保存,尔后地方文化建设的开发,都有积极作用和宝贵的价值。
幽 岩 古 洞
由山脚小观音庙,经洞子冲即到山腰“幽岩洞”。洞子冲岩壁,露有四石洞 ( 汉墓或古穴居,俗称蛮洞)。幽岩洞为一石凿大岩洞,洞内原供有神像四尊,洞壁题有“幽岩”二大字外,另刻有明万历进士,中宪大夫余之祯“古清溪治”的四个大字题额(附照片二,见封二、封底),洞口石土地侧壁上,还刻有禁止山上放牧和砍伐林木的规约。联语一幅:“君诚心一点,我赐福无疆”。
洗 马 池
山门土地祠外,凿有一池,名洗马池,宽阔约三十平方,深不及丈。过去蓄水,长 年不竭,内殖丝草,有大小鱼群喋游其闻,供人玩赏。
龙 井 大 树
洗马池下坎,有“龙井”一口,深约两丈,井水明澈清亮,专供山上寺僧、人家生活饮用。龙井之左,曾有大黄桷古树二株,需五人牵手,方能抱围,浓荫蔽空,是暑天乘凉佳地。
“黄金白玉”勒石
距大黄槐树不远,原矗立有一大石包,石包正面,邑人明方历进士张应登(梦夔)曾题刻有“黄金白玉”四个斗大红字,字体苍劲,惜石、字均早已全部摧毁无存。
大锅盖土桑林
高梁寺山门对正,有大锅盖土一块,中高沿低,隆起如大锅覆盖,土质优良。清末民初满种甜桑,一片翠绿。现桑林无存,土已全辟为耕地。
摩岩佛壁残痕
由罗汉堂下坎,顺石梯右下行至狮子山岩脚,沿岩间半壁,一字长排,有小型石刻佛像,不下十余处。惜多风化,形迹模糊。其中唯存药王一龛,尚颇完整。碑文题记中,还见刻有有“宋明德三年刻立”等字样和年号。
高梁古寺中,过去留存的碑记、诗文、对联等题字、题刻不少,惜多散失,当有待不断地发掘和采集。
《内江县志》载“清溪废县”:县北80里。汉资中地也。隋大业12年分置牛鞞县,唐属资州,天宝元年改清溪。《元和志》:县西南至州130里。宋乾德5年废入内江。其境有石刻、清溪故治及幽岩字。
从唐天宝元年到宋乾德5年,即公元742年——967年。清溪县这种行政设置在唐朝和前蜀、后蜀存在225年。
内江县文史资料载邓湖滨《古清溪治高梁(硠)寺考二题》说:狮子山岩脚,小型石刻佛像不下十余处。碑文题记中,还见刻有“宋明德三年刻立”等字样和年号。宋明德三年,即公元936年。
公元965年,宋灭后蜀。两年后即乾德5年,撤销清溪县。
以下是该石窟群有关清溪县的文字,试加以解读。
一、刻文:
将仕郎守清溪县令杨钊造三身
将仕郎守清溪县令杨钊为亡考造一身
解读:将仕郎是最低一级的文官。隋始置,唐、宋、元、明因之。杨钊是哪一代的清溪县令?唐、前蜀、后蜀,都可能。
二、刻文:天復二年三月二日(讫)平安
解读:
“天復”是唐昭宗李晔的年号,天復2年是公元902年。这年西川节度使王建兼并了汉中、略阳。此后四川没有大的战乱,农业生产得以维持。
三、刻文:
杨 義 表赞 为供养
汉天[汉]二年十月 日记
解读:天汉元年,前蜀王建改国号为汉。次年,复号为蜀。汉天汉2年即公元918年。
四、刻文:
戎昭军四十将杨承初敬造中尊
戎昭军子将张弘礼造一身
解读:“十将”是军衔。“子将”也可能是军衔。
“戎昭军”是唐末金州节度使冯行袭的防区名称,也是冯行袭部队的番号。其前身是昭信军。
公元905年,西川节度使王建进攻金州,冯行袭的部将全师朗献城投降,冯行袭逃往均州。王建任命全师朗为金州观察使,同时管辖渠、巴、开三州,沿用戎昭军的称号。即后,冯行袭夺回金州,改称武定军。
之后,很可能,全师朗退守东川,被王建整编,其一部由都将杨承进率领,调来西川清溪县驻防,长享前蜀时代的太平,热心捐资修凿佛窟,祈求身家平安。
唐末五代军阀盛行收义子,一支部队的将士,全部改姓主官的姓氏,所以高梁寺佛窟的捐修者大多姓杨。反过来看,凡是姓杨的捐修的佛窟,就可能是前蜀时期凿成的。
五、刻文:都将杨承进
解释:“都将”是领兵官。杨承进可能是驻扎清溪县的部队首长。那么这龛佛像开凿于前蜀时期。
六、刻文:弟子杨发心粧祖中尊,愿自永平二月十五籴寿
解读:此石上的“永平”,有可能是年号。永平,公元 911年—915年,是五代十国中前蜀皇帝王建使用过的第2个年号。
七、刻文: 住持沙门元信刊石 圣宋壬戌中秋初五日誌 。
解读:“圣宋壬戌”应为北宋乾兴元年,即公元1022年。
此石题刻是普州和内江县批复住持元信请求接收旧佛殿僧舍30间的事由和文本。附:元信碑碑文点校:
州县检勘( )差官点检无名额院舍共有三十间。已上事实不虚,(普)州保明并启词实,即后异同,应
内江县称僧元信称大同乡西夹旧佛殿舍屋叁()回有
牒奉
宣并特赐“寿圣”为额,仍令本州()勑给
勑命所定名额牒至 勑命
司户参军 录事参军 军事推官牒
军事判官厅公事张
书司(门)员外郎知军州事田
州判官充本州防御使
杨春 杨佐 杨炳謨
主持沙门元信刊石 岳阳文
圣宋壬戌中秋初五日誌 。
综上所述:高梁寺旧佛殿佛窟群开凿于唐、五代,以前蜀时期为主。前蜀造像较唐代小型,但更为深邃、通透。佛窟内容精美、繁复,其情节连贯、祥和、生动,乃至佛窟顶端,亦有天堂景观,楼阁、人物,极尽雕饰。
佛像造型精巧、繁复(截图)
窟内深邃、通透(截图)
高梁寺佛窟群捐资者多姓杨,包括都将、县令。而杨姓的多系军人。这些军人原来是金州节度使冯行袭的部下,投降王建后调来清溪县驻防,逐渐本土化,形成世袭制度。经过前蜀、后蜀、宋初的改朝换代,他们仍然管理着这里。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