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济南市长清四禅寺简介_长清四禅寺开光_长清四禅寺历史

发布时间:2019-06-13 09:53:49作者:心经结缘网

 四禅寺―――原名永庆寺、土窟寺、四禅寺。隋、唐时称土窟寺,位于张夏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唐宋建有宏大的“万菩萨殿”一座。现存面阔3间、进深1间的大殿1座,前有出厦,梁架为四杉椴,上置平梁,立爪柱,原有正脊,经改建成卷棚式大雄宝殿,明代重修。另有高4米的宋代经幢一座,其上所刻佛经,字迹清晰可辨。寺北山腰300米处,有唐三藏义净法师真身塔一座。内有浮雕像1佛2菩萨,呈禅定状。北有治平年间(1064-1067年)石像题记1块,有碑碣6通。该寺创建年代不详,从现有唐碑看,建寺较早,唐朝时较兴盛;唐朝时与玄奘齐名的高僧义净于贞观十九年,年方8岁就在土窟寺(后来改为四禅寺)出家,研习《法华经》。贞观22年(646年),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位僧人。公元665年12月9日,李治、武则天抵达齐州,19日到四禅寺,义净接待了这两位贵人,并给他们讲经论禅,懂佛教经、律的武则天,对义净的才学极为赞赏,义净为研究佛学先后在洛阳、长安等地求学,研习各家经典,然而在各执一辞的诸学说前,他所产生的疑惑也跟着佛学修为的增加而越来越多。最直接明了的解决方案无疑是去佛祖出生的国度一辩真伪。于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仰慕法显大师和玄奘大师的高风,义净毅然从香港登船,赴印度求法巡礼。至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又回到洛阳,前后共二十五年,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义净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真容圣像一尊,佛舍利三百粒,梵文佛经四百部。为了欢迎求法归来的义净大师,大周女皇武则天亲自率领朝廷文武百官,在东都洛阳东门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典。随后,敕封义净大师“三藏”之号,设立翻译佛经的译场,请义净大师为译主。新经译出后,武则天又亲笔为新经写了《大周新翻圣教序》。几年以后,中宗李显复位,改“周”为“唐”。朝廷仍然很重视佛经翻译,义净大师仍然是大唐国立译场的译主。译场以左右丞相为监译,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有来自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义学高僧、学者,还有二十多位朝廷遴选的饱学之士。到印度取经不容易,正如义净大师诗中所说的那样,“去人成百归无十”──比九死一生的风险还要大!但翻译佛经也不容易,如来大法,奥妙无比,岂可等闲视之?义净大师深知翻译佛经的责任是如何的重大。他以完全的献身精神和十年留学那烂陀的学养从事翻译,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不敢稍有懈怠!公元七一三年,义净大师为求法译经,造福于东土,耗尽了他的心血,在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溘然而逝。身后留下了新译经、律、论一百零七部,共四百二十八卷。这些新经以有关戒律的经典为主,填补了汉译佛典的空缺。此外,义净大师自己还写了五部著作,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也都是大师的精心之作,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公元九八二年,北宋赞宁法师奉旨编撰《高僧传》,辑录到唐高宗为止的《续高僧传》以后的名德事迹,义净大师为赫然入传的第一位!历史上中国的高僧很多,但既赴印度求法,又回国有大量的译传,被后代尊为三藏法师、翻译家、旅行家的,则只有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使人感到欣慰的是,历史没有忘记这两位大师:盛唐长安遗留至今的,只有义净大师的大荐福寺小雁塔和玄奘大师的大慈恩寺大雁塔。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两座宝塔仍然雄伟挺拔地屹立着,彷佛是义净大师和玄奘大师两位巨人的身影,又象是两座硕大无比的无字丰碑!义净死后,部分佛骨运回土窟寺和灵岩寺,至今在四禅寺和灵岩寺义净禅师的真身塔尚存。四禅寺到北宋前期还具规模。有《唐四禅寺万菩萨像记》碑碣一通,赵子馀撰,林混元八分书,天宝十一年立;唐中宗李显撰,唐奉一书八分书《大唐中兴圣教序碑》一通,神龙三年五月立;有宋代经幢一座,对佛教史和地方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寺内有“五柏三槐”著名景观。

  四禅寺原名永庆寺,位于张夏镇东北。现存大殿面阔3间,进深1间,前出厦, 梁架为四杉状,上置平梁,立爪柱。原有正脊,经改建成卷棚式,明代重修。另有高4米的宋代经幢1座,其上刻佛经,字迹清晰可辨。寺北山腰有证明功德龛,内有浮雕像,1佛2菩萨,呈禅定状。北有北宋治平年间石像题记1块、碑碣6块。寺创建 年代不详,从现存唐碑看,建寺较早,到北宋已初具规模。


  在长清四禅寺遗址,现存经幢一座,上面至少出现五处年号,其中熙宁己酉(1069年)为立幢时间,刻文中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敕修永庆寺(即四禅寺),另外三处年号为宋熙宁庚戌(1070年)、宋熙宁壬子(1072年)、熙宁丙辰(1076年),都是游记性质的刻字。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此幢为宋代经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