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何在中国盛行
发布时间:2019-06-14 16:19:47作者:心经结缘网
正如孔子是儒家学说创立者一样,古印度的佛陀是佛教的创立者。
古代印度虽有伟大之文化,却缺乏历史观念;因此,佛陀虽留下珍贵之文化遗产,我们却不知道其确切之年代。
佛陀是一个小国的王子,幼年学梵书,又从师习武。他到二十九岁时,王子不想当了,父王为他广招美女、新修宫殿挽留太子,但他去意已决,最后还是出家修道去了。经六年苦行,克服内外魔障,廓然圆悟,终成正果。
佛陀成道之后,决意教化众生。他开始先收了五个徒弟,即后来极有名之五“比丘”。五比丘皈依佛教,奉佛陀为世尊,他们成立了第一个教团,开始到处讲法。
他宣扬的主要理论是因果、生死轮回。
佛家言“法”,相当于中国的“道”,为通于一切,该尽一切也,即不变之轨律。兼具宇宙之规律,与“道”之规律之意义相类似。
东汉时佛教初入中国举步为艰,那个时候儒家认为佛教教义是夷狄乱言,无父无君,不耻一顾,应该废除。佛教为求生存只好寄养在道家门下,正好在释迦摩尼的同一时代有老子出关的传说,于是佛教极力靠拢自认佛祖当年是老子点化成佛.有了老子的庇护,就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排外打击,于是一帆风顺,到了晋代,遂造成了喧宾夺主之势。后来晋朝道士王浮写了一部《老子化胡经》,虽然化胡经的内容不过是再次补述传统中国人对佛教的普遍看法,但那时的佛教已非当年的 吴下阿蒙 ,势力已经大到不再 忍受 那种对 佛教不敬 诬谤 的言论了.也正是这部化胡经让佛道相争了千年 。
也就是说,佛教是先依附于道教,等到自己实力强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就把道教一脚踢了!
当年,唐朝译业空前兴盛,从事翻译梵文经书的人数达到几百人,分工合作,规模宏大前所未有。梁启超说,佛经翻译事业至唐贞元而告终。把印度的经书都取来了,全部翻译完了。以后,印度人自己再也没有真经了,因为在公元十世纪,阿富汗王率军侵略印度,带去回教渗入印度内地。最后,印度的皇帝也改信回教了,佛教走向没落。至公元十二世纪末叶,佛教即灭迹于印度大陆。
有人批判佛教“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无益于人伦。那它为什么能在中国立足,并发扬光大呢? ……从历史上看,佛教约从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吴,两晋到南北朝,是翻译佛教经典和研究阶段。到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徒通过对印度佛教的吸收消化,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特别在佛教教理的组织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形成了八个重要宗派,一般学者认为,八个宗派中的禅宗把佛教推向发展的最高阶段.到明朝中叶,佛教开始了世俗,,佛教向民间发展,这是佛教的世俗化阶段。
大体上说,从盛行的角度看佛教,佛教发展的最高阶段应该是禅宗的六祖惠能时期,在那个时候最辉煌.但论起佛教普及程度和信仰人数,应该是明朝中叶以后.由于佛教的世俗化,使信仰佛教的人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关于佛教在中国可以传播的原因,在学术界有两个比较一致的观点:
第一,中国传统思想中 神道设教 的认识决定中国社会对任何宗教都不排斥.因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没有障碍.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宗教的作用只限于教化民众,而不像是西方社会把宗教作为统治的基础.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宗教连作为 统治阶级的工具 的这种地位都没有达到.中国在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的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比较低,是造成佛教广泛传播或 盛行 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佛教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补充
一个社会对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需要给出完整的指导方案.在人生的初期要提倡为社会服务,这就是所谓 入世 .而在人生的晚期,在人面对死亡时,也要给出指导,提供相应的精神上的终极关怀.这就是所谓的 出世 .如果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中只有 入世 没有 出世 ,这个社会不稳定.如果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中只有 出世 没有 入世 ,这个社会死气沉沉.
中国传统思想是以 入世 为基本特点的.比如儒家的 学而优则仕 的思想就是人生目标的一个代表性观点.但纵观一部 论语 ,孔子没有回答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也没有回答人生在死亡面前的意义.实际上任何一个政治家,都需要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比如我们熟悉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就是一个答案.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没有解决 出世 的问题.换句话说,对于人在死亡问题上所需要的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中国传统思想没有给出妥善的办法。
因此,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关于解决中国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需要的方案,弥补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个方面的缺陷.这样佛教就被中国接受并盛行起来。
最后被世俗化,最先进入的时候,有人要出家做尼姑要皇帝特许,可见当时佛教离大众比较远。后来他把儒教中的宣讲的“孝”“义”引申为佛教自身的要求,这样得到了大众的承认,也就有了生命力。
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原因就是上面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