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理论一锅粥
如果把“彼岸”当做学佛的终极目的,那么各种林林总总的佛经就像是导游地图,能够凭借地图的坐标找到彼岸,脱离苦海。
然而,事情没这么简单,我们看到的佛经经过了太长的时间,经过各类用心的人的增删、篡改后导致已经与原来的地图相距甚远。我们看到不同的流派都在推崇不同的佛经,我们看到不同的佛经讲述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理论。
于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你拿着不同的地图时会发现,“彼岸”的位置被标注在不同的位置,甚至有的地图都没有标注“彼岸”。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彼岸呢?
持有调和论的人认为,佛法是条条大道通罗马(极乐世界),所以不论你怎么走,都能够找到“彼岸”极乐世界。之所以有不同的学说理论,只是因为不同的人的“根器”(可以在理解为慧根)不同,自然要有不同的方便法门来对应。
可惜的是,打了这种论调的人老脸的正是不同的流派斗争,佛教发展史呈现出了不同流派水火不容的一面。所以的流派几乎都在坚持认为自己是“正信”,其他的是歪门邪道。大乘、小乘,有我、无我,似乎都在互相仇恨。
我们知道,佛陀钦定的四法印是用来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是正信的标准。如果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进行评判,你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的灵魂转世、投胎转生基本不符合佛陀的叮嘱。用四法印去严格衡量,会发现不多数的宗派都不是正信。
所以我们被蒙蔽了太多太多。众生皆可成佛、众生平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尚应该有戒疤,这些我们以为是佛教本来的主张的东西其实是后面演化的结果。
以戒疤为例,这是元代才有的做法,本意是元代统治者的种族歧视,与农场主在牛羊上烙印一个意思。而时间一长,这个耻辱的烙印反而成了身份的证明。“当新的变成了旧的,人们就会对它习以为常,并认为这是本来面貌”,我们都是健忘的人。
禅宗的来源
问题来了,禅宗推崇的《坛经》是否是正信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知道它从哪里来?它在反对谁?
众所周知,禅宗来自于达摩老祖,但他的经历和身世后面被神话,明显是不靠谱的。达摩作为一个外来的和尚,带来的不是禅宗。印度的佛教里也没有叫做禅宗的宗派。印度佛教里的禅只是一种修行方式,基本就是静坐冥想,并不是佛陀首创,而是印度众多宗教里通用的,很可能起源于瑜伽。
那么,达摩带来的是什么呢。
就是《楞伽经》。后来被传给了慧可,直至第五代弘忍。一般认为,到了禅宗五祖弘忍的时候,禅宗才作为一个门派正式形成。
唐代人编撰的《楞伽师资记》是把达摩定义为第二代,开山鼻祖则是《楞伽经》的译者求那跋陀罗。
但到了六祖慧能这里,《楞伽经》的痕迹少了些,加入了大乘佛教的波若系的《金刚经》,同时涅槃系的经典《涅槃经》也影响越来越大,一起开花结果。慧能作为小农经济的心态代表,一点不小资而且很文盲,“不立文字”似乎就是证明。
我们前面提及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就是《坛经》的顿悟所倡导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种观点在慧能时候可是非常革命性的观点,是很难被主流佛教接受的。有机会我们细谈。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